桐乡的俞氏,起初所知者,吾乡大麻的俞姓,是老底子的大家族;离大麻近一些的,比如青石桥的俞家,地方望族;洲泉的俞家,出过俞庭松、俞砺卿两先生,都是近代桐乡著名士绅。俞姓的人口数量,各镇都有分布,目前排名桐乡第35位,不算靠前,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,俞姓在桐乡,至少可以排名“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文化世家”!桐乡历史上,俞姓有过好几次空前的辉煌,为桐乡文化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!最早的辉煌,来自崇福镇的俞家。这支俞氏本是杭州人,北宋时出过一位俞宗古,官至侍御史。到了南宋孝宗年间,俞应符、俞应龙两兄弟从杭州迁到崇德县(今桐乡)南津乡通贤里,大概位置在今崇福镇的南部。到了俞应龙的曾孙俞天民手里,这个家族又迁到县城的甘泽坊,即今崇福镇区。崇福镇俞家的始迁祖俞应符(?—1222),字德瑞,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,他是宋孝宗淳熙十一年(1184)的进士,宋宁宗嘉定十四年,官做到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,也就是副宰相,......
娄坑,原名嵝阳。明初始祖因避方孝孺灭十族之祸从宁海县学西迁居此地,因住处前有一条山坑流经全村,故改名娄坑。娄坑俞氏历代人才辈出,名震朝纲,教书育人,文风蔚然,耕读传世的家风绵绵不息。六百多年来“名贤官宦,接踵代兴,后先辉映,三台人士多艳称之”。明初,俞仲玉曾在亭峰仙照庵建诰山书院,清晚期村里建有红杏书屋,村中曾立有二座牌坊,七旗杆,显赫一时。特别是明代,娄坑人文蔚起,工部主事俞瑾、衡州知府俞稳、太学生俞峣、鸿胪寺序班俞峤、和州通判俞涣、兴国知州俞沇、礼部嗣祭司主事俞汲、南靖邑宰俞渐、进贤县知县俞梧等登科入仕,名载史册。娄坑俞氏先祖汴州(河南开封)人,宋南渡时追随皇室迁徙至浙江省嘉兴,元至正间(1341—1368年)俞均瑞迁宁海县学西,明永乐初文林公因避方孺孝祸隐居于西乡嵝阳。文林公与子俞瑾(字仲玉)创建祠堂,以追念先志,春秋祭祀。编修、侍讲学士李东阳为之撰《宁海俞氏祠堂记》。俞瑾六子二女,......
一、姓氏渊源俞氏受姓始祖,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。当时,在河间(今河北)有一位良医俞跗,医术高超,医疗疾病时,不仅仅限于“对症下药”,且已懂得使用“割皮解肌、洗涤五脏”等医术。被称为神医,誉满朝野。轩辕黄帝称为俞先。从此俞封,就以黄帝所称为姓名。二、迁徙史略俞氏,发祥于河间(今河北),繁衍了二江陵。传至唐代武则天朝时,陕西新丰(临潼县)无缘无故目出一座山来,其时有不满女皇武则天统治的人纷纷议论,说是有大祸将至的象征,时有江陵人俞文俊,上书武则天:“陛下女主居阳位,反易则柔,故地气隔塞,山变为灾,臣以为非庆也……”这奏章触怒了女皇。于是,武则天就把俞文俊流放到荒僻岭南之地。此后,俞氏就繁衍岭南。广东、广西一带的俞氏,大多是俞文俊的后裔。传至明代嘉靖三十一年(约1553年),福建晋江俞大献率俞家军在沿海一带打击倭寇,屡立战功,被封为参将,并移镇浙东,并落居于斯,后裔发展于浙江、湖北等地。三、迁入紫......
...
...
...
2024-05-28
“俞”,据官方统计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,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0.12,约140万人,主要分布在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上海、江西、福建等地;而在扬州,俞姓有着900年的传承,他们从何处而来呢,小编这就带您揭秘!始于明代开国重臣之后,太祖御赐世袭铁券据钻研俞氏家谱十多年的俞爱华先生讲诉:就目前而言,根据古谱能追溯的只有我们这一支的俞氏始祖-俞廷玉。据俞爱华先生说:据史料记载,在家族古谱的开篇就提到俞氏一族的“一将二相三候”,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。这一将就是指的始祖俞廷玉。二将指的是始祖的两位儿子,俞通海和俞通源,都是明朝重臣;在整个洪武年间31年内朱元璋还对俞氏三人封侯,所以就有了“一将二相三候”的说法。由于战功显赫,明太祖对俞氏一族御赐了“世袭铁券”和“誓书铁券”,而这“誓书铁券”就相当于免死金牌,可见当时俞氏一族地位的显赫!四世祖迁至捺山据俞氏家谱记载,扬州的俞氏是始于四世祖,也就是俞通渊......
释义读音:yúshùyù释义:1.文言叹词,表示允许:~允(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,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)。2.安:“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,~然而以待耳”。3.姓。4.同“腧”。5.古同“愈”,更加。6.通“愈”,病愈。起源俞是新昌大姓,在2006年全县俞姓总人口29193人,居第四位。有人说,江南无二俞,全部都是五峰俞氏。五峰俞氏系承俞跗,裔自姬水,尊号河间,朔本青州,发由剡邑,盛于江南。尊庄公为一世祖(684-736)。唐时,智元、彦芳、彦晖、致尧、致昱,皆登进士,六世稠公(829-905)为唐睦州刺史,七世珣公(853-933)为剡邑令,经杭入剡仕宦江南。唐末因避黄巢之乱,兼爱浙东山水,珣遂弃官隐居剡东(新昌)五峰坑。经千余年繁衍生息,子孙遍布华夏,历代名公巨卿英才辈出,稠公裔下均以“五峰”为氏族尊号。分支俞氏第六世祖稠(829—905),是唐懿宗时的进士,后来转任睦州(......
俞氏起源于上古医药世家,始祖为俞跗。《姓氏考略》云:“皇帝臣有俞跗,见《周礼疏》,当为俞姓之始。望出河间,河东。”相传远古时,皇帝大臣俞跗,曾随神农氏尝百草,知草药,通脉经,能精通“割皮疗肌”“溯涤五脏”外科手术,为人解除疾病,并注释皇帝《素问》一书。后人把疾病解除称作“俞”或“愈”。俞跗的后代亦以俞为姓。宋靖康年间,有俞姓人由河南光州固始双板桥随高宗南渡,后辗转入闽,寓居邵武、建宁、沙县等地。宋开庆初龙图阁学士俞尚十一世孙俞帧,字文瑞,号素斋。时因举孝廉,为太庙斋郎,除江都尉,调泉晋江尉,致政归家。路经莆阳,乐壶华之胜,低徊留恋,遂卜居凤林村北螺(今西天尾镇林峰),为俞氏入莆始祖。俞祯传至十二世俞效,生二子,长子俞原积,次子俞原玖居大济龙坂村,为俞氏入仙始祖。俞祯弟俞祥,其后裔迁仙游钟山俞厝繁衍。如今,仙游俞氏还有聚居在郊尾长岭村。...
俞,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,以江浙一带分布较广,而在地处北方的胶东半岛,则不太多见。就胶东范围来说,烟台的牟平是俞姓人规模相对较大的一个县市区。当地不仅有俞姓建立且聚居的村庄,而且在历史上还曾出过知名人物。其中,俞姓建立且聚居的村庄,即牟平城西郊的俞家庄(鱼鸟河附近,威海文登有一支俞姓据说是就是从俞家庄迁出)。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,《牟平县地名志》载:“明万历年间,俞姓从牟平城南门里迁此定居,得名俞家庄。”刚才提到的“南门里”,是古代牟平俞姓家族一个重要的居住地点。因此,外界在提到这支俞姓人的时候,常称之为“南门里俞氏”。那么,俞氏人又是何时何地从哪里迁到牟平城南门里的呢?古代住在城中的人,有不少是随军、随官而来。明代的牟平城中,设有宁海州和宁海卫文武两大机构(宁海卫贺氏就曾住在南门里),俞姓人是否与这两个机构有关?由于没有看到详细的族谱记载,这一点暂时不得而知。南门里俞氏的发迹,大概是在......
俞,本义是凿木造舟。古时先以自然中空的树干为舟,后以刳空的树干为舟,是一会意字。甲骨文的俞,下部为舟,乃是小船的象形;上部是一个三角形符号。金文的俞,左边为舟,右边像一把尖锐的木凿,像人用凿而成舟形,旁边的一点表示挖凿的木屑。...
武义县俞源村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村落,这个村的太极星象等神秘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,引发了国内外专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。俞源村距武义县城20公里,现有农户700多户,2000多人口,是目前全国较大的俞姓氏聚居地。据《俞氏宗谱》记载,明清两代,该村出过尚书、大夫、进士、抚台、知县、举人等260人,村人读书成风,历代书香不绝。有人说走进俞源就如进入人类历史文明的大观园,它的一砖一石都极富人文色彩,每一条古巷、每一幢古宅都有讲不完的故事。博大精深的民居建筑据初步统计,俞源村古代民居395栋,构成了50多座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。从单体看,许多建筑结构合理、科学,而且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例如精深楼,又称九间头,清道光时所建,此屋有九道门之多,层层设门是为了防盗,其中第七道门下还设有暗道机关,盗贼误入就会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。这幢民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整幢房屋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均精雕细刻。不仅如此,木雕......
养儿不教父母过,教而不严师之惰。有关家国书常读,无益身心事莫为。集思广益出高见,不耻下问长智慧。教子首推忠与孝,艰苦勤俭成才路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治学首要三原则,多闻多读多实践。劝君节约炒菜油,留与子孙夜读书。一卷诗书可教子,满箱遗金常作灾。人生物事何为贵,闭门开轩读我书。业精于勤荒于嬉,创成于思毁于惰。好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义自知。才储八斗多才士,学富五车博学儒。注:此家训为退休的卫生局长俞木林提供。...
1.尊祖敬宗,左昭右穆,长幼有序,亲疏有别。2.尊长爱幼,孝敬父母,友好兄弟,和睦妯娌。3.崇尚礼乐仁义,明理道德,修身养性。4.饮水思源不忘祖,一年四祭。5.不可有不忠、不孝、不仁、不义。...
...
...
...
...